留学生落户上海
留学生上海落户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18321065021

当前位置:政策资讯 > 留学生落户资讯 > 上海留学生落户(2021年留学生落户上海新政策)

上海留学生落户(2021年留学生落户上海新政策)

栏目:留学生落户资讯 人气:0发表时间:2023-06-13

免费提供最新落户政策及一对一落户上海方案

留学生/应届生/非婚子女 落户上海咨询

落户上海咨询二维码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宋杰|上海报道

  

我是上海人。

  

6月7日,上海再次推出重磅政策,开启“抢人大战”。世界排名前50的大学的留学生可以直接落户上海。

  

值得一提的是,5月29日,《上海加快经济复苏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加大海外人才引进、服务和支持力度,加快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完善教育、医疗等服务,进一步促进海聚人才创新创业活动,进一步吸引和留住各类人才。”

  

全面复工复产的上海,在不到两周的时间里,接连出台吸引人才来沪的新政策。释放了怎样的信号?

  

“头部”留学生落户上海的门槛明显下降。

  

近日,《上海市人社局关于人才帮助复工复产特殊扶持措施的通知》明确了两项新政策。

  

一是在满足留学人员落户基本条件的基础上,对世界前50名大学毕业的人员,取消社保缴费基数和缴费时间要求,全职来本市工作后可直接申请落户。

  

二是对于世界51-100地毕业的人员,在本市全职工作并缴纳社保满6个月即可申请落户,取消社保缴费基数要求。

  

那么,如何识别世界排名前50和前100的大学呢?

  

根据“上海出版”6月7日发布的《上海出版帮助复工复产特殊扶持措施(附相关问答)》,明确由相关主管部门参照世界四大排名进行认定,具体以落户申请系统中的名单为准。这四个排名分别是《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以下简称“THE”)、《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以下简称“美国新闻”)、QS世界大学排名(以下简称“QS”)、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以下简称“ARWU”)。

  

值得一提的是,输入这些列表中的任何一个都会被识别。除了宣布全面放宽世界百强高校留学生落户,上海还全面放宽了高层次留学生的社保基数和人才补贴。因此,有人认为这是“史上最宽松的上海留学生落户政策”。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翻阅过往文件发现,早在两年前,上海就开始大力放宽留学生等海外人才的落户条件。

  

2020年12月1日,新版《留学回国人员申请上海市永久居留实施细则》正式实施,有效期至2025年11月30日。当时调整最大的是,新政策规定留学生回国后两年内来上海,并继续在上海工作,而旧政策规定“留学生回国后,首次必须在上海工作”。当时政策还增加了激励条件,鼓励四类人才落户上海,包括在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知名科研机构取得副教授、副研究员及以上职务的高级管理人员、技术和科研人员,以及在世界500强企业担任高管的人员。

  

此外,《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注意到,上海以四大世界排名作为招才引智依据后,不少网友提出,不久前,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相继宣布退出世界大学排名,引发微博热议。为什么上海还以此为重要参考?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曾刚说:“中国人民大学和其他大学退出所谓的‘国际大学排名’,反映了中国大学、中国教育和中国文化的信心和勇气。西方国家的大学自信满满,有自己独特的评判标准,不太在意这四所世界大学的排名。四份榜单的评价指标并不完全相同,排名差异较大。例如,QS排名强调大学的软实力,注重学术声誉和雇主对毕业生的评价。排名给了教学和科研30%左右的权重。美国新闻排名强调学术研究和学校的整体声誉。ARWU重视重要论文、顶尖人才和其他指标,如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获得者的数量以及在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数量。”

  

曾刚认为,对于大学管理者来说,应该参考排名和ARWU的排名,而对于选拔高中毕业生来说,USNews和QS世界大学排名的参考价值更大。“但作为地方政府,需要用第三方权威机构的评价结果来界定高层次人才,这也是上海仍然采用世界四大排名的主要原因。”

  

本世纪初,大学生就业的首选是上海。下一步是什么?

  

今年年初,在亚布力论坛创新年会上发布的《当代大学生就业城市选择洞察》提到,最具就业吸引力的城市上海、北京、杭州位列前三。

  

本报告于2021年9月至10月,对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港澳台及海外地区的34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相对于世界500强企业和互联网公司的数量,毕业生更关心城市是否能提供“稳定的、有组织的”工作岗位,城市是否有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政策。值得注意的是,在疫情新常态下,城市服务和城市治理能力成为毕业生关注的重点。

  

基于此,研究者的结论是:“在疫情新常态下,只有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以质量发展城市综合实力,才能为吸引人才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城市要注重发展真正宜居、开放、平等的城市,这样既能‘抢人’,又能长期稳定地留住人。从长远来看,胜负的‘赛点’不在于门槛有多低、补贴有多高、政策有多好,而在于清晰的发展思路、明确的产业定位、完善的基础设施。”

  

“说实话,上海刚刚经历了两个月的‘静态管理’,市民的正常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人才流失的风险大大增加。本世纪初,上海是大学生就业的首选。他们下一步想在哪个城市发展?当前,上海迫切需要发出强烈信号,向世界表明继续开放的坚定决心,即‘政府愿意用真金白银吸引高级人才,尽最大努力为他们在上海落地提供最好的条件和环境’。上海市政府的这一信号是明确的,也是必要的。”曾刚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访时说。

  

但曾刚认为,为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的人才政策需要“大踏步前进”,博采众长,借鉴深圳等地的人才工作经验,关注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提高其在人才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参与度和“话语权”,努力做到“破四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只设奖项)充分发挥人才中介机构作用,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领军人物引进和人才队伍建设,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编辑:杨琳

  

(版权归《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摘抄、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