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落户上海
留学生上海落户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18321065021

当前位置:政策资讯 > 上海社保 > 11年32岁复旦女博士患癌,抗癌一年离世,她的一个反思,令人警醒

11年32岁复旦女博士患癌,抗癌一年离世,她的一个反思,令人警醒

栏目:上海社保 人气:0发表时间:2023-01-02

免费提供最新落户政策及一对一落户上海方案

留学生/应届生/非婚子女 落户上海咨询

落户上海咨询二维码  

  

每个人都会迎接死亡,但每个人都不愿意面对死亡。

  

对于一个年纪正好、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人来说,他或许都不会思考死亡这件事情,他的人生中还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可是生活就喜欢给人迎头痛击,太过幸福的人似乎又特别容易引起老天的嫉妒。

  

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了于娟的身上,当时她已经从挪威的学校取得了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复旦大学担任了讲师,有一个身为副教授的丈夫,家中还有一个一岁多的孩子。

  

当她感到人生中的一切都已经非常妥当的时候,死这个字眼便毫无预兆地降临在了她身上,命运一出手,就让她措手不及。

  

2009年12月,于娟被确诊患上了乳腺癌晚期。

  

  

对于这个结果,于娟有点不敢相信,在此之前,她觉得自己身体一直不错,也就是近一年以来,身体稍微有点不舒适,到后面有些疼痛,直到2009年疼得忍不下去,才来到医院做了个检查。

  

怀着对这份诊断书的不确信,她又经过了几次检查,得到的结果丝毫未变:

  

2010年1月2日,于娟被进一步确诊为乳腺癌晚期,此后,是一年艰难且痛苦的抗癌生活。

  

  

癌症本身就是一件能够令人痛苦不已的事情。

  

然而在癌症确诊前,诊断癌症的手段也令许多人难以接受。

  

在确诊癌症前,于娟在急救室待了两天三夜,等待她的是一次又一次的骨髓穿刺,长长的穿刺针直接穿进骨骼,在内部取得那一点点的骨髓,光是描述就让人难以接受。

  

而这样的穿刺,于娟每天都要经历两次,到最后她对这个项目已经麻木,连穿刺的疼痛都可以忍下,然而无处不在的癌细胞又在啃食着她的每一个细胞。

  

她没有止痛,医生说正常情况下,到了于娟这种情况还没有止痛的,可能痛都能痛死。

  

她终于拿到了最终的诊断书,诊断结果和之前的别无二致。

  

  

于娟感到了些许的怔愣:在此之前,她的人生不可谓不顺利,学业上一路绿灯,生活上有美满的家庭,况且当时的她才到复旦大学任教3个月,事业也刚好起步,不久之前,夫妻二人还在上海买了一套房子,她过着一种多数人都会羡慕的生活。

  

但是怔愣了几秒钟她便释然了,这段时间痛苦的穿刺和治疗已经让她身心俱疲,巨大的疼痛让她几十次的昏迷过去又苏醒过来,最终进入了一种半昏迷的状态,病床旁边是几近崩溃的母亲和一直陪着她的丈夫。

  

她时常半昏迷地躺在急救室,又会在某一个凌晨被家属的哭声吵醒,在模模糊糊的视线之中,她看到隔壁的病人用一张白床单盖着,随后被医生护士们抬了出去,她知道这个人去世了,她也知道自己的状况已经凶多吉少了。

  

  

于是在得知自己是乳腺癌四期,也就是最晚期的时候,她反而松了一口气,这个时候的她反而能够坦然地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她用自己身体中的最后一点力气,断断续续地给每个家人录下了几封遗书,安慰妈妈将生死看淡一点。

  

在第六次化疗结束过后,她回到了家中,见到了自己十九个月大的儿子,儿子个子小,又喜欢蹦蹦跳跳,她便给儿子取了一个叫“土豆”的小名。

  

土豆围着回到家中的于娟蹦蹦跳跳,奶奶让土豆给自己的妈妈唱首歌,土豆唱了世上只有妈妈好,那一瞬间于娟突然泪流满面。

  

  

复旦博士也好,癌症病人也好,人生赢家也好,生死看淡也好,但是在那一刻,于娟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母亲,一个害怕和自己的孩子分开的母亲,她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个害怕死亡的平凡的人,她终究不是圣人,这个世界对她来说还有太多的牵挂。

  

从开始面临死亡,再到看开死亡,最后却流露出了对生命的无限眷念。

  

在经历了这一个过程过后,这位女博士拾取了自己在做科研的时候追根刨底的精神,她开始以一种严肃而理性的态度来思考死亡这件事情,并且希望自己的经历能够警醒后来者:我们都是凡人,我们都终将面对死亡。

  

于是在病床上,她完成了这本语言平实但感情真挚的书籍:《此生未完成》。

  

  

在人生的最后关头,于娟终于放下了自己所有的不甘和愤懑,在书中她甚至能用一种幽默的口吻述说着她在急救室的经历,她会用一些令人会心一笑的谐音梗作为书中某一章节的名字,也会理性而充满诗意地思考自己的人生,思考生与死的关系。

  

而在医院中的见闻又让她的人生态度开始转变,让她最终能将这些事情用一种充满幽默感的语气向读者讲述。

  

在书中,她讲述的女患者们有关义乳的故事,让所有的读者看了都会心一笑:

  

与于娟同一个病房的都是乳腺癌患者,有一些患者切除了自己的乳房,家中没有足够的钱做义乳,爱美的她们便将各种各样的东西塞在自己空荡的胸口处。

  

有一名患者甚至在胸口处塞了一袋绿豆,结果因为塞得太久,她的女儿趁他洗澡的时候把绿豆拆了出来,发现绿豆竟然发了芽。

  

  

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于娟渐渐发现在这个病房中,尽管大多数人都知道自己的结局,他们也对奇迹的发生不抱太大的希望,但只要今天睁眼发现自己还在呼吸,便有理由开心地生活下去。

  

在这个病房之中,活着本身就能够变成一件足以令人开心的事情,领悟到这一点的

  

于娟在网上开设了一个博客,博客名字就叫“活着就是王道”,在这个博客中,她积极地分享着自己患癌以后的心路历程。

  

  

每天的化疗和穿刺让她变得无限虚弱,她每天都需要大量的休息,但是哪怕再痛再累,她也坚持着每天早晚更新一次自己的博客。

  

在于娟看来,她需要在人生的最后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让更多的人了解癌症,然后远离癌症。

  

在写文章的同时,她也没放弃对癌症的抗争,当时她已经做了六次化疗,身体特别虚弱,丈夫感觉到了不对劲,便问她是否还要做剩下两次的化疗,于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

  

伴随着化疗而来的,还有恶心、呕吐、脱发等一系列的症状,化疗过后的于娟连好好吃饭都做不到,家人喂饭进去,转眼她就能吐出来,有些饭还会顺着鼻孔流出来,她的身上全是呕吐物。

  

  

于娟用尽了全力,但是最终奇迹没有降临在她身上,2011年4月19日凌晨三时许,于娟停止了呼吸,享年32岁。

  

所幸,她的思考与感悟被丈夫整理成了书,这本薄薄的书籍寄托了于娟对人世的无限留恋和对美好的无限向往,5月23日,于娟遗著《此生未完成》图书首发式顺利开展,现场的五百本书在一小时内就被抢购一空。

  

于娟留下的东西终究以另一种形式感动着每一位读者,她写的书飘向台湾,又飘向了海外,截至2012年4月18日,出版社已经印发了25万余册。

  

  

在《此生未完成》的开篇她便已经总结她对死亡的思考:

  

“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长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杀),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买双鞋子,不要拼命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这位女博士终于想清楚了生命的真谛,她一边用柔弱的身躯坚持与疾病抗争,争取那万分之一的希望,一边在书中回忆了自己整个人生的经历,她开始反思自己患癌的原因,最终作出了开篇那份字字珠玑的序言。

  

于娟的前半生无疑是顺风顺水、令人羡慕的:身为家中的独女,自小就有父母的疼爱,高中的时候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又进入复旦大学,拿到了自己的博士学位,随后更是在挪威深造,回国后顺利地担任了复旦大学的教师。

  

于娟的履历是一份金光闪闪的履历,但是在心中梳理了一遍自己的过往过后,她终于认清:正是这些耀眼的经历导致了今天躺在病床上的自己。

  

  

在国外留学的时候,她几乎没有在12点之前睡过觉,学业、论文、兼职、她可以为了其中任何一件事情熬到两三点钟,甚至通宵不睡,哪怕在无所事事的日子,她也可以为了游戏、聚会以及发呆浪费掉本来应该用作睡觉的时间。

  

那时她总觉得自己还很年轻,熬点夜似乎不是什么大事,作息不规律调整调整就好,饮食不健康也不影响身体,只要自己足够努力,足够拼命,未来就有无限的可能。

  

更要命的是,当时的她和丈夫好不容易攒钱在寸土寸金的上海买了一栋60平的房子,为了节约那几个月的房租,房子刚装修不久,一家人就住了进去,一面是精心将自己的家庭装扮的无比温馨的于娟,一边是散发着甲醛气息的新漆。

  

  

悲剧就是这样悄无声息地发生的,尽管人们都知道熬夜是不对的,人们都知道新装修的房子不能进去住人,可是在厄运降临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所有人都抱着一种对命运的侥幸心理。

  

在患上了癌症过后,于娟终于有心情来思考这些在平时生活中从来不被注意到的细节,于是她开始思考,开始动笔,希望自己的文字能够引起人们的沉思。

  

在时代的浪潮下,每一个人都在被迫地推着前行,房子车子票子成为了每个成年人无法避免的话题,即使像于娟这样的大学教授也不能免俗,在生命这个问题没有直观地呈现在她眼前的时候,她也将全部的人生意义放在了这些身外之物上。

  

一场癌症也让于娟明白,所谓名利终究是一场缥缈的梦境,她根本没有对名利的所有权,任何一个人都没有。

  

  

在于娟患病不久,为了给她进行治疗,一家人付出了之前他们奋斗得来的所有:于娟的一支药物就要花费元人民币,他们卖掉了那套60平米的小房子,于娟的父母甚至卖掉了他们在山东老家的房子。

  

一家人租房子过活,几口人挤在一起,于娟的妈妈还在山东老家工作,只能断断续续地过来探望。

  

一场癌症夺去了于娟健康的身体,也夺去了她前半辈子汲汲营营的名利声望。

  

她再也不是什么博士教师,她甚至没有力气从两平米的病床上下来,但也在这极度的痛苦中,她思考出了生命的真谛:

  

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恰恰是生命本身,珍惜生命不是珍惜名利和才华,恰恰也是珍惜生命本身。

  

可惜她明白的有点晚,于是她将自己的遗憾讲述给活着的人,希望来人不要重蹈覆辙,在作出了这个举动过后,她的人生终于开始变得意义非凡。

  

  

于娟已经去世十年了,但是人们依旧不会忘记这位复旦的女博士,她用她的生命给每个活着的人上了一课,让人们意识到,死这个字离每个人都不太遥远。

  

人们不会忘记于娟,于娟的家人更不会忘记于娟,于娟生前曾经在挪威留学,她对挪威的森林喜爱不已,希望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将这片挪威的树林带回自己的家乡,在家乡种上一片能源林,既能绿化荒山,这些树木的种子也能用于制造生物柴油,拉动当地的经济。

  

  

无奈这个心愿还没有实现,于娟便已经飞向了另外一个世界,斯人已逝,于娟的母亲舒平便接过了女儿这个心愿,她暗自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帮女儿实现这个梦想。

  

身为退休教师的舒平不懂得专业知识,首年种树并不那么顺利,一个月后,从外地运来的40万株树苗就只存活了三成。

  

舒平看着荒芜的林地伤心痛哭,但她并没有放弃,为了让存活率升高,她四处咨询村民和林业专家,开始了第二年的播种。

  

  

舒平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在一年又一年的播种之中,她逐渐积攒下了丰富的经验,最终让苗木的存活率达到了70%以上,造林的速度更加快了,为了女儿的心愿,这位伟大的母亲将自己变成了一位种树的行家。

  

2020年,距离于娟逝世已经过去了九年,仅在曲阜九仙山的附近,舒平和志愿者便绿化了两万多亩荒山,种下了超过一千万颗的树苗,有人计算过,九年以来,舒平上山下山的行程超过了4万里。

  

当年在于娟身边蹦蹦跳跳的小土豆已经变成了五年级的小学生,在2020年清明节,他为自己的母亲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向母亲述说了他的成长,在学校中,他获得了古诗文大赛二等奖,同时在信中还表达了对前往一线抗疫的医护人员的崇敬。

  

  

这个失去了母亲的孩子并没有向生活低头,他依旧在健康茁壮地成长,他没有忘记母亲,更是在成长中树立了爱国的意识,关心着国家大事。

  

于娟的母亲和孩子没有忘记她,她的丈夫也没有忘记她,于娟的丈夫没有头发,在生前的时候,于娟戏称自己的丈夫为“光头”,夫妻二人的关系非常好。

  

在她死后多年,丈夫也没有再娶,2021年的清明节,丈夫在朋友圈晒出了自己的学术成果,文末他写道“在某一个生日,送给你。”

  

2022年的春天已经来到,于娟的家人带着她的心愿和希望,在温暖与伤痛中前行……

  

  

齐鲁晚报;2020年9月24日;《于娟抗癌离世9年,母亲种出一座青山:我相信她一直都在》

  

于娟《此生未完成》

  

举报/反馈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