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落户上海
留学生上海落户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18321065021

当前位置:政策资讯 > 最新资讯 > 经常看论文与偶尔看论文的研究生在科研或工作中会有什么区别?

经常看论文与偶尔看论文的研究生在科研或工作中会有什么区别?

栏目:最新资讯 人气:0发表时间:2023-02-25

免费提供最新落户政策及一对一落户上海方案

留学生/应届生/非婚子女 落户上海咨询

落户上海咨询二维码  

  

本题已加入知乎圆桌?科研有点难,更多研究生和科研人关心的话题,欢迎关注。

  

相关问题:

  

经常看书的人和不看书的人有什么区别?

  

看论文也要怎么个看法,在不了解整体方向的前提下盲目的看论文只会浪费你的时间;

  

我个人就是偶尔看论文,基本上精读半年一篇(事实上自从去年10月以后就没有再精读过了,去年10月份那次还是因为住院了无聊看的),泛读(只看图)平均两周一篇,浏览(只看题目和摘要)大约一天一篇吧;

  

课题组里是有俩女博士倒是每天都在看文献,但是她们的课题进展都是一塌糊涂,

  

如果把时间都放在看文献上,哪来的时间搞科研呢?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的是,我所谓的不看文献,是建立在已经摸透了自己研究方向的主流思路,并且已经规划好了自己课题的大部分路线的基础上;

  

我的硕士阶段,第一年基本上就是在闲逛+追妹子+打游戏中度过了,那时候心想,我的导师对我这么这么好,她一定会在我开题之前给我帮助的;结果我naive了,我导师是回民,根本就对猪的分子遗传标记那一块一窍不通,也不想了解,她来我们学院就是来混个位置的,我做的怎么样,她不关心,只要别给她丢人就行……好吧,于是我在请教了两位系里年轻老师之后,大概了解了自己专业是干啥的(嗯,那时候我都研二开学三个月了,我才知道了自己专业是干啥的……),然后就是看文献,看师兄的毕业论文,看实验室之前发表的文章,看兄弟院校之前发表的文章,因为马上要开题了,所以我就干脆住在实验室里,只有中午晚上吃饭的时候会短暂的出去走动走动……我在两天半的时间里集中了30多个小时,看了300多篇文献(当然,只有不到10%是英文的),也就在这两天半的时间里,我确立了我硕士阶段的基本研究范围和研究方向,接下来在我的整个硕士阶段,我所需要看文献的时候,只有两个需要,要么是对本专业新兴领域的了解,要么就只是想查找一些实验方法和引物序列罢了;

  

硕士阶段的实验内容总共发表了三篇一级学报(在当时,一篇一级学报相当于一篇0.5-0.8分的sci)和六篇核心,不过也仅仅是发表一些中文的杂志的深度而已;硕士毕业以后,我去美国读PHD,第一个实验室研究的方向是肿瘤,和导师聊了一会,被他diss了一番,然后塞给我几篇文献,然后他发现我因为jetlag直接在实验室看文献睡着了。。。。

  

肿瘤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第一篇文献(6分左右)我看了12个小时,看完了,也自认为差不多懂了肿瘤生物学的研究套路;结果导师塞给我的第二篇文献(12分,上过科学网,我所在的整个大学有史以来最强的postdoc发表的)我看了一个星期都没攻克,后来我在那个肿瘤实验室呆了两个半月,中途看了接近20篇10分左右的相关文章,才算是勉强弄懂了肿瘤这个学科的研究方法吧;

  

我在美国呆了不到一年,后面的时间我是在一个药理学实验室,做着肾脏线粒体调控高血压的这项冷门的生理学研究,所在的学校是美国研究心血管生理学的中流砥柱,因而对于生理学的传统知识点要求很高,很残酷的说,在生理学的领域里,我曾经捡起本科时候的生理学和病理学课件看了无数个晚上,又看了140多篇文献,然而我觉得我对生理学的掌握,依然只是皮毛……

  

博士刚一入学,导师就要求大家精读本研究方向的最高影响因子的一篇文献,可以说从博一到博三,基本上每学期都要至少读一篇那篇文章,每一次都会有不少收获,对它的感悟也从博一的“好厉害,真不愧是nature子刊,今生能发表一个,死而无憾矣”到博二的“nature子刊不过如此,我可取而代之”再到博三的“不得不说,人家能发出这样的杂志,还是很有真材实料的,以我的水平,至少几年内是看不到希望的”。。。

  

博三以后,我再也没有看过那篇文章,那时候我开始补自己的数据,发表自己的文章,然后多次感受到了自己觉得无比完美的数据,在导师、编辑、审稿人眼里完全是shit的那种绝望,一篇文章投了N次,从一开始的打算投scirep灌水草草了事,到认真整理data补充实验后投本专业内top杂志,再到被拒稿后安心的补了两个月实验以后转投JBC然后再次被拒……直到最后被一个业内还比较认可的二区杂志接受,由此方知文章发表的不易……

  

后来我也是基本上没有再看过文献,要看,也就是搜搜方法,查查自己感兴趣分子的功能,寻找一下自己异想天开的假说的相关证据……后来我做了很多动物实验,发表了第二篇,第三篇文章,基本上可以说是一个比较优秀的博士生了。

  

那么说了这么多,到底看文献有没有用呢,有,但是如果你只是个硕士,基本上看上几周,知道一个大概的套路就够了,剩下时间可以逛街和玩,而如果你是个博士,想要支持你毕业的文献阅读量,没有个几个月到几年的时间是肯定远远不够的,但是光看文献也是远远不够的,看文献之余,一定要多想,好好想一下这篇文章到底对我有了哪些启发,好好规划一下自己的课题,博士之所以是博士,不是因为你是左边博学右边之士,而是因为你正在突破一些人类科学界所尚未突破的难题,只有你自己才对这些难题了解最多,所以博士期间,你自己才是你最好的导师,对你自己课题的钻研才会对你的博士生涯带来最多的培养和教育,相比之下,如果已经了解了自己将要做什么,怎么做,那么与其把时间浪费在看文献,一直看外来的和尚是如何念经,还不如把时间更多的放在对自己课题的思考,或者干脆去做些实验,让实验结果来给你答案吧。

  

需要明确的是,关注领域内、领域外的动态不等于读论文。

  

读论文是非常花精力的,哪怕只读摘要、结论,看看图,15-30分钟可能也是需要的。因为有时候论文的逻辑逼着你需要去翻前面的内容,很多时候结论得出的逻辑比结论本身更重要,这逼着你去通读一篇论文。精读一篇论文,可能一两小时就没了。对于一些有理论推导的文章,可能还需要自己动手写一写,那就花的时间更长了。更别提审稿花的时间了。所以说,如果每天看论文,其实是非常花时间的,无论研究生,还是从事了科研工作,都没有这么多的时间。所以说,精读论文仅限于极少量非常经典、或者非常有意思的论文。大部分文章觉得有兴趣看个摘要就够了。经典论文是应该在进入这个领域的时候读掉的。其他值得认真读的论文,一个月能有一篇就不错了。

  

大部分文章,读个摘要就够了。摘要只用花几分钟吧,每天看看摘要的时间还是有的。如果内容不感兴趣,论文可以扔了,如果摘要写得你没看懂,那论文也可以扔了,毕竟摘要都写不好的,论文水平也就那样了。如果对摘要很感兴趣,那可以考虑往后翻一翻。

  

科研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去找到你想读的论文,也就是说,如何关注领域内外动态。这一点对于科研工作者是必须的,对于一个对自己有要求的研究生也是必须的。说实话,最方便的是参加会议,但参加会议的频率不会特别高的。订阅特定作者的论文发表(researchgate,googlescholar)也可以,这两个平台也会自动推送内容给你,很多时候还是有点用的,当然不是每个人都会去注册这两个平台,我觉得有一定岁数的超级大牛基本不会,不过超级大牛直接搜名字就行了,没几个的。关注特定作者还有个好处,你可以了解这个作者思维的变化,他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完成他想做的工作的。对于科研来说,了解内在逻辑真的是很重要的。当然也可以定期google搜索你想看的内容,其实大部分论文瞟一眼摘要就有数了。当你对某个领域越了解的时候,其实需要认真读论文的机会越小。

  

领域不同情况千差万别

  

以前做nano和单原子的电催化光催化,每天刷Science,ScienceAdv,Joule,Chem,相关Nature子刊,JACS,Angew,AM,AFM,EES…一篇不落

  

后来去算催化剂表面的fluxionality,几乎没同行在做,只能闭门造车了,偶尔看几个做机理的大牛文章或者新奇的方法文章放松一下。

  

差别很大。我师兄是那种每天都会刷论文的人。他每天早上来实验室,就打开电脑,一看NPR的新闻,二看jpca之类的新论文。而我呢,每天一进实验室,先打开知乎……

  

结果就是,他出去开会,能和圈子里各种小领域的人谈笑风生,因为他各方面看的东西都多,对很多技术,不管是理论还是实验技术,都有了解,能搭得上话。而且自己想法也多。

  

我就不行了,他和我聊科研的时候,他嘴里蹦的很多词汇我都不懂。

  

他毕业了就能找到博后,我就失业只能滚回国上班。

  

我在pubmed数据库里设置了自动推送,设置的关键词是我认识的所有相关领域专家的名字。每认识一个新的专家,我就会添加进去。

  

  

然后每周我都会收到一封邮件把这些人的最新论文推送给我。

  

  

一周也就5到10篇,我会挑最感兴趣的几篇读一下,工作量其实也没那么大。

  

区别就是:

  

1)对领域内的发展很清楚,而且能启发新的idea,对自己的研究也大有裨益。其实每一个研究者都只做少数几个方向,如果不抬头看看别人在做什么,视角会越来越来窄。我有几篇论文就是通过看这些论文做出来的,跟我以前做的方向也完全不同。

  

2)以后你见到这些人就可以说:你最近的那篇论文blahblah。这样很容易拉近关系,不然很多时候就变成尬聊了。学术圈的交往也一样,聊别人感兴趣、熟悉的东西总是容易赢得好感的。这应该算network的一大法宝吧。

  

3)帮助论文投稿。你了解了别人的工作自然了解了对方的好恶。一般投稿时可以向杂志建议哪些人适合审稿,而哪些人不适合审稿。举个例子,如果你的论文是关于crispr的基因治疗,你最好不要把文章推给MarkKay,他刚开了公司在搞nuclease-freegeneediting,一直对crispr持批评态度。有的时候,我甚至能根据对方的审稿意见猜出对方是谁。

  

network,论文,和对领域的认知水平应该是找学术圈工作时最重要的三项了吧。是的,读不读论文差距就是有没有可能找到教职的区别。当然,如果你是来自某个量产cns的结构学实验室,读不读论文区别不大,只要会某个技术环节就行了,毕竟老板会想会写就行了。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