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落户上海
留学生上海落户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18321065021

当前位置:政策资讯 > 最新资讯 > 大小房企都在裁员,这家公司却趁机储备人才

大小房企都在裁员,这家公司却趁机储备人才

栏目:最新资讯 人气:0发表时间:2023-06-03

免费提供最新落户政策及一对一落户上海方案

留学生/应届生/非婚子女 落户上海咨询

落户上海咨询二维码  

  

这段时间有两家业内知名的头部房企传出大裁员消息。

  

一个是“大虹桥明星房企”,向来是民营房企的优秀代表;一个则是“央企巨子”,妥妥的巨无霸。

  

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行业震荡,如今再听到哪家房企传出裁员的消息,大家早已经见怪不怪了,毕竟2022年中期报告出来后,大部分房地产公司的员工都减少了,大厂“毕业”“优化”闹得轰轰烈烈,房地产行业在“寒冬”之下,也不得不紧衣缩食,更别提招聘,为未来储备人才了。

  

“活下去”变得更要紧。

  

01

  

能跟地产比惨的只有教培行业了

  

在上述这个灵魂拷问之前,我们还是来看行业大势。

  

先来看下地产行业数据:

  

有数据统计了79家A股上市房企发布2022年中期业绩预告。这里面有45家房企净利润预计亏损,有21家房企的净利润同比下降超50%。

  

其中,预计有10家房企亏损10亿元及以上,亏损最多的蓝光发展,上半年亏掉了46亿。

  

亏损的原因当然跟市场大背景密不可分。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提到,今年上半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仅为6.61万亿,和对比去年全年的18.1万亿元,只完成了1/3。

  

房地产市场的拐点真正到来了!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分化的趋势还在继续,发布业绩预告的房企中,有4家预计盈利超过10亿元。

  

除了一个雅戈尔,其余三家保利发展、招商蛇口、金融街全是国企或者央企。

  

年初时分,猎聘网曾发过一份报告,里面提到2021年,房地产行业的裁员力度,是所有重点监测行业中的第二名。地产之所以屈居第二,是因为第一名是几乎全军覆没的教培行业......

  

前程无忧发布的《2021人力资源白皮书》里,统计了各行业的离职率,地产行业的离职率为21.6%,仅次于被疫情重创的餐饮旅游和教培行业。智联招聘的《2022房地产行业人才市场分析报告》则提到,2022年初,房地产行业招聘职位数同比下降29%。

  

三大招聘平台的报告,都指向了同一个结论——地产行业的人才市场明显是供大于求。

  

从业者的处境,正变得前所未有地被动。

  

再来看资本市场反应:

  

如果说国内的第三方是“旁观者清”,那么国外的第三方,则是伺机而动的嗜血空头。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三大国际评级机构就接连下调受评房企评级或展望达250余次。仅在最近两个多月里,穆迪就多次下调旭辉、新城、碧桂园的海外信用债评级。

  

这其中最典型的,是瑞银发布的一份针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看空报告,被做空机构利用,导致龙湖遭遇了股价大跌。在此之前,旭辉也曾中招。事实上,如果对龙湖、旭辉这类房企的财务情况有过了解,市场上的流言大多不攻自破。

  

例如,龙湖调整后的现金有息债务比高达5.84,超出其他示范民营房企4到5倍!从8月到年底,龙湖已基本无偿债压力。

  

关键是,龙湖是民营房企中最遵守财务纪律的一类,不仅保持了合理的债务结构,还创下过中国民营房企“最长年期”和“最低票息”双纪录。可以说,在财务和资金安全方面,龙湖是“高筑墙、广积粮”的标杆。

  

在上述行业和资本市场压力之下,结合房企自身发布的财报和内部变革的动作来看,变化来了:

  

当下的房企在:薪酬变化、用人转变、高管流动趋势三个方向的特征已经开始显现。

  

一、薪酬方面的两大变化:

  

一是薪酬缩水将成为行业常态化现象;二是浮薪占比扩大,绩效奖金成为重中之重。

  

智联招聘调研数据显示,59.8%的房地产从业者薪资原地踏步,22.3%经历降薪,只有17.9%薪资上涨。地产人曾经“用拼命换高薪”的日子,变得越来越摇摇欲坠了。

  

伴随地产行追求管理红利的转向,人效成为考核的重心。

  

地产人的基本工资真的就成了“基本”,薪酬天平上,绩效工资的砝码越来越重。

  

拿万科举例,从管理层开始以身作则,郁亮、祝九胜作为核心高管,二人的薪酬和公司归母净利润直接挂钩。高管如此,集团上下普通员工怎么可能脱离绩效考评的支配?

  

未来房企或将通过“一降一升”来优化人工成本,降的是固薪占比,升的是浮动薪酬比例。把浮动薪酬与业绩强挂钩,以达到激励员工积极性的同时,推动各项战略落地性和执行性。

  

据我了解,固薪方面,行业里唯一特殊的,就要算龙湖了。“每月发薪日,工资都如数躺在账户里,一分钱都没有少。反而年中升职后,薪酬也随之增加了。”一位龙湖内部员工如此透露。

  

二、用人方面的四大转变:

  

一是架构上缩减层级;二是社招的门槛越来越难挤;三是指挥官冲锋陷阵;四是优先选择“自己人”。

  

房企喊出“提质增效”没那么复杂,放在组织架构上就是裁汰部分层级和部门,放在人力口就是人员优化。

  

一批人离开了,活儿还是那么多活,剩下人的工作量不就得乘以个两倍、三倍?被动提升的效率,也是效率。

  

无论是“极简组织”,还是简化管理,越来越多的房企讲究“贵精不贵多”,依靠体系化去打仗而非人。郁亮就曾亲口说过:人少了,反而更专业更高效了。

  

干活的人少了,人才的供需结构就改变了。数据显示,地产行业的招聘职位数缩减了三分之一,但简历投递数却暴增了近六成,很明显,当下的地产人才市场,供需的矛盾已经非常尖锐了。

  

甚至当下地产圈开始出现了一种“简历排斥”的风气,不少求职的地产人跟我反映,有些房企公开声称“在XX家干过的不要”。

  

对人才向下收口,对管理层同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地产圈频频提起一个词汇叫“高管下沉”,比如万科就取消了合伙人层级,鼓励高管们下沉前线;碧桂园莫斌也曾提到,要消灭只知道专门写漂亮PPT和专门为上面写报告的高薪阶层。

  

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管理层摸底真实情况,减少信息失真,为决策修正信息偏差。

  

过去地产圈造就了一批打着“XX系”标签的人才,他们有行业竞争优胜者的荣耀加身,一度是很多房企争夺的资源。如今整个行业逻辑已经明牌,任何“XX系”都不再是什么秘密武器,越来越多的房企意识到,与其花大钱挖人,还是潜心培养自己的一帮生力军。

  

行业还有长路要走,自己培养的人才最放心。甚至有某头部房企的人力老大在内部明确表示,“行业不易,我们要对留下的员工更好。”

  

三、高管流动的四大趋势:

  

一是离职越来越谨慎;二是明星经理人光环褪去;三是跨界的高管越来越多;四是职位越高,越容易失业。

  

迷茫的是员工,煎熬的是高管。行业当下,从过去的肆意跳槽,到现在的谨小慎微,高管们没那么“任性”了。即便是选择跳槽,多数也选择了求职央企国企,代价则是待遇打折、职级降低。

  

曾经借着行业风口完成自己职业生涯飞升的明星经理人,如今也成了人才市场上待价而沽的候选人,“往下走”的高管越来越多。

  

也有一些高管从地产圈挑了出来,打开思路,跨界加盟到其他行业之中,医疗、金融、互联网、汽车等行业的公司,都出现了地产高管的身影。或者在实现自我价值层面更进一步,从曾经的打工人摇身一变成了自己的老板。

  

尽管行业的风向和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晰,但任何时候都不缺乏特例,就拿当下裁员普遍的地产行业来说:

  

有没有哪些房企保持定力,逆势而为不裁员,甚至大举招聘的?还真有这样的房企。

  

02

  

这四类房企为什么能逆势招聘?

  

其实这些不裁员甚至逆势招聘的房企,他们本身就是当下行业大分化的生动写照。

  

这些房企要么依靠稳健发展积累的实力,要么靠国企央企的金字招牌,要么靠母公司的强大背景。某种程度上,这些房企在人才市场上的稳健,也是其自身实力的映衬。我将这些房企分为四种类型。

  

①建筑系房企

  

这类房企近期频获市场关注,他们其实是地产行业的隐形大佬,潮水褪去才显露出他们的真身。

  

比如航母舰队级别的中建系,在中指院发布的1-7月拿地榜上,“中建系”有7家公司上榜,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中海地产和中海宏洋,5个工程局地产子公司也名列其中。

  

此外,中国铁建、中国中铁也在土地市场上频频扫货,堪称大手笔。而地方建筑类国企如上海建工,也完成了房地产上下游完整布局,开始频频发力。

  

这类建筑系房企左手承接房屋建设任务,右手入局商品房开发,自己当自己的甲方。凭借资金优势和完善的产业链,建筑企业入局房建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房企的降维打击。

  

这类建筑类房企,在经营能力和人才建设上有足够厚度,会通过项目类的并购扩大市场规模。但其组织架构可能不会快速扩张,区域平台不会大规模招人,只会在土建和项目上一些关键岗位做人员填补。

  

②强势崛起地方国企实力派

  

之所以从地产国企中筛选出这个标签,是因为同为央企国企,一些地方实力派一改稳重气质,近年来打法相当激进,成为市场上一股旋风。

  

比如建发,虽为地方国企,似乎承袭闽系基因,在克而瑞发布的上半年新增货值榜中,闯入Top20的闽系房企仅有建发房产和国贸地产。

  

而粤系房企越秀地产,则成为了Top30房企中销售同比唯一正增长的企业,同时也是多个集中供地城市拿地的常客。

  

这类地方地产国企,一方面想承接一些房企区域性项目,对于人才和扩张需求是最激烈的,在人才端会采取更加激进的方式来实现规模的快速跨越。

  

③部分明星地方城投

  

近两年地方城投成为了土拍市场拿地的主力,部分明星城投则趁势成了当地最豪横的“大地主”。

  

例如素来低调的上海陆家嘴股份,参与了上海中心、上海迪士尼、浦东美术馆等多个地标级建筑的开发,其持有型物业覆盖了大量上海黄金地段核心区,不折不扣的商业地产强者。

  

再比如上海地产这类被忽视的超级房企,作为一家市属功能保障类国企,上海地产肩上扛着全上海旧区改造任务超60%,货真价实的旧改之王。

  

④民营房企典型代表

  

此前不久,监管机构将包括碧桂园、美的置业、龙湖集团、新城控股、旭辉等在内的一批房企列为“示范房企”,这些房企可启用信用保护工具,陆续开展债券融资。这五大房企,也被视为民营房企的典型代表。

  

对于碧桂园、龙湖、旭辉这类房企,可以预见的是接下来仍将坚守稳健发展战略,这样的战略映射在人才组织上,则会更加明显。

  

例如,旭辉林中说,组织变革是为了适应行业从粗放型经营管理走向精益型经营管理的转型:精简层级,让组织更扁平;合并业务量较小的区域,让组织规模与业务合理匹配。

  

比如龙湖,在过往十年里,龙湖快速引进行业精英,并从十几年前就开始大量培养仕官生,如今这群人已经成长为企业的中流砥柱。

  

这里特别要提到龙湖引以为傲的仕官生,经历了最初的探索和改进,龙湖仕官生已经成了地产行业校招的一个品牌,仕官生的存活率、成材率都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提升。熟悉龙湖的都知道,在龙湖内部习惯按照角色不同,把所有人才分为普通员工、中心负责人、PMO、高管,层层向上。四层员工之间,又有三级板凳梯队储备。针对板凳队员,搭接各种培训与人才发展项目。

  

与之相对应的是,龙湖每年执行两次“人才盘点”,不仅对组织战略、架构盘点,也对全员绩效、晋升以及发展进行深入讨论,覆盖全体员工。从这个角度看,龙湖内部的人才体系已经相当成熟。也正得益于这样成熟的体系,大量优秀的员工被识别出来,进入龙湖核心人才加速发展管道,在行业承压时刻,成为企业的中流砥柱。

  

在其他房企大裁员的时候,这类房企最懂得“捡漏”,纷纷借势做人员换仓,从其他房企招收一批优质人才过来,对内部“血液”进行一次质的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龙湖、旭辉这类房企,向来最珍视品牌价值,行业承压的环境下启动逆势招聘,亦是向外界释放信息、彰显企业实力的一种手段。

  

在诸多房企暂缓校招、裁减管培生时,龙湖在8月8日举办了一场人才节,为地产人才市场注入一股清流。和互联网公司热衷造购物节一样,龙湖的“88人才节”持续运营超三年,每期都有一个主题,给求职者一个了解龙湖的窗口,也释放大量岗位机会。

  

有意思的是,今年的龙湖的88人才节的策划也别出心裁,拿捏了年轻人最潮流的露营主题,把直播间装扮成了露营地。龙湖派出了几十个骨干员工,和网友在线畅聊,谈笑间为求职者们答疑解惑。

  

伴随95后、00后进入职场,这些年轻生力军带来元气和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不一样的择业观,相应的,企业也势必以一种年轻人熟悉的交流方式,来传递自己的企业文化和信息。在这一点上,龙湖用露营、帐篷、草地、直播聊天这种改变,透着巧思,也在证明自己愿意投入成本和精力迎合年轻人,重视年轻人。

  

结语

  

前几天,在龙湖的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董事会主席吴亚军分享了十多年前听到的一句话:

  

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那一刻再去应对风险已经来不及,一定要在没看到冰山的时候有所应对。

  

对当下地产行业来说,重压仍在肩头,迷雾仍未散去,方向虽已明晰,但前路仍旧扑朔迷离。但无论如何,人才是最大的战略部署,也是支撑未来翻盘最有价值的本金。祝福每个从业者都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