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落户上海
留学生上海落户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18321065021

当前位置:政策资讯 > 最新资讯 > 上海交通大学2020一2021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2020一2021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栏目:最新资讯 人气:0发表时间:2023-01-09

免费提供最新落户政策及一对一落户上海方案

留学生/应届生/非婚子女 落户上海咨询

落户上海咨询二维码  

  

完整报告请至文末下载

  

跨越三个世纪的上海交通大学“因图强而生、因改革而兴、因人才而盛"经过125年不懈努力己经成为一所以“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享誉国内外的全球著名学府。

  

在悠久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发展始终与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紧密相连。建国初期,学校积极响应院系调整和西迁的国家战略布置,为新中国高等教育开枝散叶做出卓著贡献。学校秉承并发扬“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求创新"的办学传统,培养出大批新中国的建设者。两院院士中有200余位交大校友,国家“两弹一星"功臣中有6位交大校友,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有5位来自交大。他们以非凡的成就躬行实践“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率先组织教授代表团访美,率先实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率先建设新校区,主动担当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先行者。学校以“求真务实、努力拼搏、敢为人先、与日俱进"的精神,培养出一大批活跃在学术创新最前沿的国内外顶尖学者。新生代交大校友在创新创业中勇立潮头,创立了宁德时代、商汤科技、依图科技、迈瑞医疗、联影医疗、携程旅行等一批代表中国新锐力量的科技企业。他们在各自领域勇担“传承文明、探求真理、振兴中华、造福人类”的交大使命。

  

学校以传承文明、探求真理、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为使命,致力于激发学生潜能,培养精英人才;致力于探索未知领域,攀登科学高峰;致力于攻克技术难题,服务国民经济;致力于繁荣社会文化,引领社会发展;致力于构筑文化桥梁,促进人类进步。以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国际一流大学为办学定位。

  

在新的发展阶段,学校提出了构建“综合性、创新型、国际化"办学格局,以兴邦为任、育人为本、创新为魂,努力建设成为精英人才的孵化地、学术大师的聚集地、科技创新的策源地、优秀文化的原创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做出突出贡献。

  

到建校150周年,全面历史性奋斗目标,使学校成为世界级学术大师荟萃的人才集聚地,前沿学术科技的创新主阵地,引领社会进步的思想策源地,各国优秀学子的求学目标地,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的进程中贡献卓著的世界一流大学。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77个,其中工学专业34个、理学专业16个、文学专业7个、经济学专业3个、管理学专业6个占、艺术学专业2个、医学专业4个、农学专业4个、法学专业1个。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7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9个,涵盖12个学科门类。有国家级一流学科17个,省级一流学科15个。

  

2020一2021学年本科在校生人(含一年级4604人,二年级4275人,三年级4276人,四年级4215人,其他642人)。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总规模为人,本科生数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38,20%。各类在校生的人数情况如表1所示(按时点统计)。

  

表1各类学生人数一览表(详见文末附件)

  

2021年,学校计划招生4330人,实际录取考生4297人(另有录取港澳台考生85人),实际报到共4333人。实际录取率为99,2%,实际报到率为98,88%。

  

招收本市学生942人,特殊类型招生1729人。

  

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招生,其中理科招生省份31个,文科招生省份25个,按照20个大类和34个专业进行招生。20个大类涵盖61个专业,占全校77个专业的79,22%。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657人、外聘教师484人,折合教师总数为4567,5人,外聘教师与专任教师人数之比为1:7.6。按折合学生数,0计算,生师比为17.22:1。

  

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896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2生50%;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2870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78·48%;具有研究生学位(硕士和博士)的专任教师3576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97,79%。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的结构详见表2。

  

表2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结构(详见文末附件)

  

学校目前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其中2020年当选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者149人,其中2020年当选1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者148人,其中2020年当选25人;新世纪优秀人才81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获奖者6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68人,其中2020年当选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近一届教育部教指委委员71人,省级高层次人才692人,其中2020年当选146人;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155人,其中2020年当选18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

  

学校现建设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部级教学团队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5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9个,省级高层次研宄团队19个。

  

本学年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2772,占总课程门数的82.65%;课程门次数为5185,占开课总门次的73.78%。

  

正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1474,占总课程门数的43,95%;课程门次数为2296,占开课总门次的32.67%。其中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1219,占总课程门数的36·34%;课程门次数为1858,占开课总门次的26.44%。副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1944,占总课程门数的57.96%;课程门次数为3644,占开课总门次的51.85%。其中副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巧72,占总课程门数的46、87%;课程门次数为2940,占开课总门次的41?83%。

  

承担本科教学的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869人,在全体H47名教授中占75.76%。

  

本学年主讲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授794人,占授课教授总人数比例的84.38%。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本科专业核心课程1969门,占所开设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比例为85.80%。

  

我校有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8人,本学年主讲本科课程的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7人,占比为87,50%。

  

2020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43万元,本科实验经费支出为4395.9刀元,本科实习经费支出为289·77万元。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53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为2517,70元,生均实习经费为165·96元。

  

1·教学用房

  

根据2021年统计,学校总占地面积328,37万,产权占地面积为32L77万学校总建筑面积为222.39万m

  

学校现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共.24m,其中教室面积.08m!(含智慧教室面积.17m),实验室及实习场所面积.5m。拥有体育馆而积5396L11m。拥有运动场面积L0m。

  

按全日制在校生人算,生均学校占地面积为7L85(生),生均建筑面积为48·66(m2/生),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2&25(m2/生),生均实验、实习场所面积7四8(1112/生),生均体育馆面积1.18(1112/生),生均运动场面积3,36左边()右边/生)

  

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与教学实验室

  

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77·953亿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9.91万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0万元,新增值达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的14.44%。

  

本科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台(套),合计总值7、564亿元,其中单价10万元以上的实验仪器设备1026台(套),总值.50万元,按本科在校生人计算,本科生均实验仪器设备值4332L88元。

  

学校有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6个,省部级实验教学中心6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6个,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7个。

  

3.图书馆及图书资源

  

截至2021年9月,学校拥有图书馆6个,图书馆总面积达到.55m1阅览室座位数7447个。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476,51刀册,当年新增H9849册,生均纸质图书60,59册:拥有电子期刊244.41万册,学位论文786.99万册,音视频7895,0小时。2020年图书流通量达到23.24万本册,电子资源访问量

  

4509,43万次,当年电子资源下载量3690,96万篇次。

  

我校专业现有43个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1个入选省级一流专业。17个入选“卓越工程人才"计划2.0专业,4个入选“卓越农林人才"计划2,0专业,6个入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

  

我校专业带头人为86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86人,所占比例为100.00‰获得博士学位的81人,所占比例为94.19%。

  

2021级本科培养方案中,各学科培养方案学分统计如下表3所示。

  

表3全校各学科2021级培养方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学分统计表(详见文末附件)

  

7028门次。建设有29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部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学校共认定校级一流课程136门,获评上海市一流课程29门(其中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6项),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5门(其中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6项),获批门敵在国内高校中排名前十,上海市排名第一。

  

2020年,学校在加强组织管理、制度建设、教材选用及审查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组织管理方面,完成教材委员会成员换届,并明确建立了校院两级的教材管理体系。在制度建设方面,学校积极修订《上海交通大学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管理办法》(沪交教[2020]39号),明确提出“凡选必审",切实保障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合理使用。在推进落实方面,今年对哲学社会类教材开展了一次专项排查,排查教材53套,杜绝问题教材流入课堂。同时,学校还组织对本科生使用的教材进行抽查,覆盖各学科教材200余套,切实保障教材选用的水平和质量。出台了《上海交通大学关于落实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对马工程重点教材“该用必用",全面落实马工程教材的使用全覆盖。为全面了解教材建设和管理况,学校建立本科教材信息报送制度,及时跟踪学院教材管理和建设工作进展。除此之外,学校大力支持和鼓励老师参与教材编写工作,2020年教育部开展了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的申报推荐工作,学校第一时间积极组织校内推荐申报工作,经专家评审,最终推荐19本优秀教材、2位先进个人以及2个先进集体上报上海市,竞争申报全国教材建设奖的名额。最终17本教材入选。本年度共出版教材60种。

  

学校深入推动左边习近平右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开设“左边习近平右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成立上海交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联合工作室",建设价值引领和学生成长需要相结合的“一体多维”思政课教学共同体。

  

1.实验教学

  

本学年本科生开设实验的专业课程共计475门,其中独立设置的专业实验课程123门。学校有实验技术人员H50人,具有高级职称217人,所占比例为18.87%,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758人,所占比例为65.91%。

  

2·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本学年共提供了3607个选题供学生选做毕业设计(论文)。我校共有1581名教师参与了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指导教师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人数比例约占83.49%,学校还聘请了89位校外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平均每位教师指导学生人数为2,12人。

  

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牵头单位为学生创新中心,开设创新创业学院,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600,0万元。

  

学校拥有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81人,就业指导专职教师9人,创新创业教育兼职导师1745人。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平台)7个,共立项建设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93个(其中创新61个,创业32个),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97个(其中创新88个,创业9个)。

  

学校以大创项目、大学生研究计划(PRP)和《工程学导论》等课程为抓手,加强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培育,2020年共有4个项目入选国创年会并获2项优秀论文奖,创历史最好成绩。2020年首次承办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上海赛区赛事,荣获7个金奖、12个银奖、2个铜奖,位列上海市第一:同时获优秀组织奖,上海市互联网+大赛也因此永久落户交大。

  

学校建设全链条科创成果培育体系,构建完善的导师体系和双创信息系统,与零号湾、大学科技园、产研院共建创新孵化平台。截至2020年底,在校期间入驻交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和零号湾的创业团队分别为271个和211个。

  

学校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四新"建设、分级教学、双学位培养、产教融合、国际化人才培养等系列改革,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0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53项(最近一届)。本学年我校教师主持建设的国家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11项,省部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52项,建设经费达417、00万元,其中国家级185·00万元,省部级232.00万兀。

  

学校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结合长期办学的实践,总结凝练了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价值引领、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四位一体"的育人理念,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宽厚基础、人文情怀和全球视野,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卓越创新人才,成为未来的学术大师、治国英才、业界领袖、文化精英。

  

学校在遵循人才培养总目标的前提下,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强调:坚持以学生健康发展为中心,通过价值引领、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四位一体"的育人理念,实施与通识教育相融合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厚重的人文素养、求真的学术追求、宽广的全球视野,具备学习和应用知识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成为卓越创新人才。

  

表4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要素构成表(详见文末附件)

  

在深入总结化学专业改革经验基础上,确立“强基础、重交叉"的人才培养新范式,并由点及面推广至自科平台。在强化基础的同时,加大辅修专业与双学士学位项目建设,通过跨专业模块课程、辅修专业、双学士学位、第二学科学士学位项目,构建进阶式的交叉复合人才培养路径。在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中要求各专业开放本专业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供其他专业学生选修,实现学分互认,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个性化交叉课程修读机会。工科平台专业自

  

2018级设置6学分交叉课程,自科平台相关专业自2020级起设置跨专业选修课程10一12学分,文科平台相关专业自2021级起设置平台内跨学院交叉课程。

  

在数理化分级教学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持续改革基础课程。从修订课程内容到重构教学设计,从增加学分到建设系列课程,从师资队伍建设到助教体系完善,多维度深入打造基础“金课",全面提升基础课程教学质量。计算机类课程面向工科和自科平台学生采用分类教学内容,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需求。其次,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化学等量大面广的基础课程,以疫情期间在线教学实践推动教学模式改革,实施“大班授课、小班辅导"教学模式,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第三,提高学分增加基础课程深度。学校面向工科平台学生增加学分,将现代量子物理内容加入大学物理课程中,并增加“程序设计思想与方法(C++)"实践内容1学分,提高学生计算机素养。面向自科平台,改革原“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增加1学分内容,进一步夯实化学基础。在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中要求各专业开放本专业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供其他专业学生选修,实现学分互认,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个性化交叉课程修读机会。

  

学校结合“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持续推进以“学生、学生的学习及学习效果"为中心的课程改革,构建以“价值观、能力和素质"为导向的“模块化、系统化"课程体系。通过打通本、硕、博课程贯通体系,并向运行春秋学期与夏季学期课程体系、合理配置基础课程与学术前沿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学习与实践环节有机结合的科学系统研究等作为抓手,不断优化整合课程结构,突出基础,加强综合和学科交叉,引入学科发展新成果,使课程体系更为完善与科学。

  

1.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是本科教育的重要基础,目标在于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的具有健全人格的合格公民。我校自2009年开始面向全体本科生实施通识教育。通识教育以通识核心课程为重要载体,贯穿本科全过程,旨在促进学生的全而和可持续发展。

  

2.专业教育课程

  

专业教育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限选课程等。基础类课程是指数学、物理、化学等。近年来,相关开课院系持续对基础类课程进行改革。逐步建立了分层次、模块化的教学课程体系。

  

同时,学校鼓励各学院加强专业教育类课程建设。基础课程优秀教学团队可以面向其他相关院系招募课程主讲老师,通过筛选、试讲、培训,择优上岗。由原团队负责管理,统一教材、辅助教学课件与教学进度,保证教学质量。

  

3.专业实践课程

  

实践教学是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我校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增加实践教学课程比重,加强实践教学管理,贯彻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融合的理念,强化综合实践,各类课程中增加结果不确定的开放性、综合性设计环节,形成一套完善的以《工程学导论》、《工程训练》、《课程设计》等课程为载体的低年级学生课内实践创新训练平台。通过完善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鼓励导师与企业的将开放性或待解决的课题融入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中,培养学生直面科技工程前沿,解决实际问题,搭建高年级学生课内实践创新训练平

  

学校各专业平均开设课程2生17门,其中公共课5.09门,专业课19.19门:各专业平均总学时3097,94,其中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学时分别为2044.98、478·02;。各专业学时、学分具体情况参见附表6。

  

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工作作为学校发展、改革的中心任务,各项工作都围绕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展开。《上海交通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强调:“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学校进一步落实“以学生健康发展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学生为本,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把“立德树人"、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建设的根本任务,将“致力于激发学生潜能,培养精英人才"作为重要建设目标,明确要求持续地推进“学在交大",“将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贯穿于重点领域改革的推进全过程",进而通过深化改革,激发活力。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学校把“培养一大批具有使命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的拔尖创新人才"作为重要目标,明确提出要优化人才培养的规模与结构,不断丰富优质教学资源,加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国际专业认证工作,打造具有浓郁国际化氛围的校园,吸引全球优秀学生和优秀人才来校学习与工作,培养出一批活跃在国家重点行业和国际舞台的领军人才,一批享有崇高学术声誉和企业家精神的杰出校友,使人才培养质量与世界一流大学基本相当。明确强调“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将“推进学在交大,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建设重点,坚持立德树人,以“学在交大"为目标,落实“以学生健康发展为中心"的育人理念,深化具有交大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丰富优质教学内涵建设、建立以目标为导向的教学质量控制体系、加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健全教师教学工作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学生的精英意识和综合素质培养,形成卓越的创新人才成长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紧抓学风管理,严格执行学业预警制度,对学风诚信问题坚持“零容忍",不断强化日幣学风建设,分批建立学业分享中心、学业辅导中心等,促进学业分享,发挥朋辈效应共同进步,“学在交大"的办学理念深入人心。

  

学校现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25个,本学年共接纳学生人次。学校专业平均总学分172,72,其中实践教学环节平均学分47.17,占比27,31%。校内各专业实践教学情况参见附表5。

  

立足新时代,上海交通大学将扎实推进“育人为本"战略,把深化内涵质量

  

与改革发展作为工作主线,树立“让每个学生更优秀"的质量保障理念,强化二全育人,落实五育并举,夯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推动更深层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打造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为民提供满意的高质量教育,为国培养卓越的高质量人才。坚持将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切实体现在学校改革发展的整体规划布局与重点举措落实中。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以及“十四五"规划,首次把“育人为本"列入“五大战略",人才培养被提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学校注重课程教学效果,不断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为实现学生更大的教育增值和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学校强化专业基础课程,新增交叉模块课程,确立“强基础、重交叉"的人才培养新范式。持续推进量大面广的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改革,从增加学分到建设系列课程,从师资队伍建设到助教体系完善,多维度打造基础“金课"、“霸王课",全面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校领导对本科人才培养工作高度重视,听课巡课己经自觉成为全体校领导每学期第一天的第一项工作。疫情期间,党委书记、校长直接挂帅在线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亲自部署从课程组织到考试安排,从线上督导到网络保障等各项工作,高质量地完成“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工作;校领导率先垂范上线听课,总听课时数接近300学时,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得到空前重视。此外,校长亲自挂帅,推动数理化、信息等基础课程改革、强强联合的双学士学位建设等,在本科人才培养各项重大改革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关于本科人才培养工作的专题研宄不断推进,涵盖贯彻落实国家教育精神、教育教学改革、思政教育、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与管理体系、教师教学、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发展与就业等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学校将教育思想大讨论的成果转化为改革行动,积极推进十大“育人"举措,结合学校年度重点工作扎实推进、逐项落地。

  

学校制定了《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明确教师的教学工作内容。制定了《教职工违规违纪处理办法(试行)》、《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严格把握新进教师入职培训关和教师任课资格审核关。修订《教师任课资格管理规定》,设置教师上课“底线"要求。调整《专业职务晋升办法》,强化教师教学基本要求和教学效果运用。

  

学校始终坚持“内行评内行,同行评同行"评价原则,专门成立校教学督导委员会,山教学热情高、教学工作成效突出、在教改方面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

  

全面开展教育质量监督检查工作。学校不断改革督导工作机制,优化督导队伍的年龄结构和学科结构。目前校级教学督导共65人,实现校内全部学科和专业的全覆盖。学校专兼职督导员719人。本学年内督导共听课6213学时,校领导听课286学时,中层领导干部听课H74学时,本科生参与评教人次。

  

校级教学管理人员52人,院级教学管理人员318人,其中高级职称139人,所占比例为43·71%;硕士及以上学位294人,所占比例为92.45%。教学管理人员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0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53项。

  

学校深入推进“院为实体"战略举措,逐步形成校院协同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师教学、毕业设计等为关键过程环节的质量标准监控点,全面落实教育教学质量标准。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质保"共同体,以完整的育人链条为教育教学质量保驾护航。学校教育质量监控队伍涵盖校领导、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校教学督导、各职能部处、院系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院系督导,以及外部顾问专家委员会等,着重关注社会对本科人才需求、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各专业培养计划、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目标以及课程教学效果,共同提升学校的育人工作质量。

  

学校鼓励各专业通过专业认证,系统提升人才培养各环节的质量保障水平,目前已有21个专业通过国内外专业认证。本年度新增两个专业参加专业认证: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专业(通过)、能源与动力工程(认证结论未发布凑机械工程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再次认证通过。

  

2021年共有本科毕业生4145人,实际毕业人数4023人,毕业率为97.06%,学位授予率为99·75%。

  

截至2021年8月31日,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94.48%。毕业生最主要的毕业去向是升学,占66.30%。升学2520人,占62.64%,其中出国(境)留学643人,占16.92%。

  

学校每年开展毕业生满意度调查,从学生对教师教学、专业培养、教学资源的满意程度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索专业满意度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从学生进校时和毕业时的各项能力与素质自评差异,分析各院系学生成长路径的异同,全面提升培养质量。学生对教育教学整体满意度较高,其中对教师教学方法及水平以及教书育人的投入满意度分别为81.4%和82.6%,表明对学校教师教学的高度认可;在学校教学条件及资源、设备等方面,满意度高达86%,表明学校的教学软硬件设施与时俱进,提供了优质的教学条件及环境;对体育类、通识类课程的满意度均达到80%以上,表明学校在加强体育、通识课程建设方面的努力卓有成效。

  

近年来,我校积极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深化就业教育与引导,将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关键领域明确作为我校学生的就业核心市场,引导学生主动到国家重要行业关键领域去建功立业。2020年毕业生到中西部、基层和国家重要行业关键领域就业的比例达69.5%,毕业生就业引导率稳步上升。我校毕业生就业人数10人及以上的重点单位达74家,赴国防军工单位及部队就业353人。这些国家重点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评价较高,对毕业生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表示满意。

  

根据泰晤士(THE)发布的《2020全球大学生就业力排名》,学校排名境内第2位,全球第32位,较去年排名上升了1位。此外,在《QS全球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排名2020》中,我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位列全球第43位。

  

2020年秋,为顺应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转变的需要,教务处迅速制定线上线下三种授课形态同步开展的工作方案,充分运用现代化技术,持续采用"ZOOM+CANVAS"的在线教学方式,通过两大平台的优势互补、有机衔接将教学、互动、评测等教学过程线上化,打造集教学与管理为一体的“云端教室",为留学生等未返校师生平稳展开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受到了师生的广泛好评。

  

学校积极总结春季学期线上授课经验,开展“大班授课、小班辅导"课程试点,分阶段多次研讨并固化在线教学的经验,把握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新方向。秋季学期共计落实五门课程试点工作,在课前组织任课教师开展“大班授课"教室新设备体验培训,组织处领导班子赴教室听课,了解试点课程教学情况。开展师生座谈及相关课程调研工作,评估试点课程教学效果,为进一步的教学改革提供支撑。

  

我校作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2021一2025年)5年周期的第一类试点高校(仅我校与清华大学),在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的指导下,对照评估重点内容和指标体系,结合实际和上一轮评估整改情况,制订了本轮审核评估工作方案,对人才培养状况、培养质量开展了全面深入的自评工作,形成《自评报告》。各个学院、部门高度重视,对照上一轮审核评估专家组意见梳理工作,完成院系整改报告和院系自评报告,总结凝练院系在教育教学改革和质量保障方面独特、有效的做法,突出专业特色的成果,展现学院人才培养的风采。学校教育技术中心建设专家线上听课看课信息化系统,共计提供节次线上课程供专家选择。专家线上评估启动后,支撑国内外专家线上调阅材料250余份、听课550余门次、访谈座谈30余场次,以信息化优势有力支持线上审核评估工作。9月,学校将迎接专家组入校考察为我校本科教育教学“把脉问诊"。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毕业论文环节管理,严把毕业“出口关",建立健全本科毕业环节质量保障体系,出台了《上海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实施细则(试行)》(沪交教〔2021〕19号),并自2021届本科毕业生起开始实施。完善本科毕业设计信息化及流程规范化,增设图书馆形式审查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两大板块,中期检查、答辩巡查、形式审查、论文抽检“四轮驱动",实施随机抽取与重点抽取相结合的两轮抽检模式,共计抽检111人,合格率达98%,全方位保障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进一步严格学业标准,严把出口关。

  

为切实加强美育工作,学校制定并下发了《上海交通大学关于加强新时代美育工作的实施方案》(美育十五条),大力推进美育与德育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积极探索美育与德育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推进美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学校制定美育培养目标,着力强化美育培养顶层设计,强化课程修学要求,科学设置美育课程教学模块,加强美育课程建设,保障优质美育教学资源供给,激活学生艺术社团,大力培育校园美育文化氛围。调整通识课程体系,单独设置艺术修养课程模块,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并实行学分制管理。从2022级学生起实现美学教育全覆盖,将修读不少于2学分美育类课程的修学要求纳入毕业要件。为满足学生美育的实际需求,学校将美育类课程分为“艺术理论与鉴一"和“艺术实践"两大类:“艺术理论与鉴赏"课程而向全体学生,开设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艺术经典教育为内容的公共课程;“艺术实践"课程面向有一定艺术基础的学生,开设小规模、实践性艺术类课程以及开展高水平艺术实践活动。持续开展合唱、器乐合奏、舞台剧、创意设计等多样态校园艺术活动,促进美育与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丰富学生审美体验与美育实践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不同内容的美育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升艺术素养,培育审美情趣。

  

学校重视体育教育教学,坚持以“善教促乐学"为目标导向,《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连续三年测试合格率达96%以上,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学校依次出台各类政策,促进学生掌握1一2项运动技能,增强体质、激发兴趣、养成终身锻炼习惯,实现体育教育增值。2021年东京奥运会,23名交大学子为国征战,共获得6金3银2铜的好成绩,为国争光,“体育交大"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与好评,交大相关奥运题材新闻人气爆棚,全体师生校友以及社会友人争相转发点赞,体育明星效应进一步彰显。通过教学团队和金课建设、开展教学示范比赛、逐步推进分层分级教学、完善教学评价、开展教学比赛、课外体质提升班、改革考试评价、布置体育课外作业等形式促进“善教、乐学"的形成。建设“智慧体育"系统,逐步完善科学锻炼指导、建立体育运动档案,进一步改革完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体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健体强心全面发展。

  

学校在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发挥高层次人才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中的作用方面与预期目标尚有差距,各教学院系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比例高低不一,为实现教授参与本科教学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激发,学校将进一步落实完善制度设计,推进教授授课激励和奖惩机制落实,制定引导老师投入本科教学的核心指标、硬指标。一方面,在院系年度考核中进一步加大对于教授上课率的考核,在考核环节从严落实。根据各院系的学生类型、课程设置等实际情况,明确教授承担教学课时要求,确保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健全教师荣誉制度,持续开展“教书育人奖"等评选表彰工作,强化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理念,营造“育人神圣"的氛围,引导教授积极承担教学任务,并在考核、评优、申报长江学者、国务院特殊津贴等人才计划时,对人才培养成效突出者有所倾斜。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表彰坚持“立德树人",长期在教学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营造“全员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逐步提升教授授课率。加强“老带新",鼓励教授和新进年轻老师合作授课,提升教授上课率的同时也推动课程团队的培养和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不断深化实践教学模式,打造课堂教学一实践创新融合化的实践课堂教学新范式,形成“理论知识一课内实践一课外实践"的贯通体系。学校各专业除安排集中实践实训,开设了较多理论与实践融合课程,且较多工科专业实践一般为综合性实践项目,因课堂学时有限,很多实践课外完成,在上一年度的实践学时统计时出现实践教学学分占比较低的情况。

  

为积极推进实践管理规范化,学校要求各专业对照新一轮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指标体系(第一类)实践教学学分占学分(学时)比例(人文社科类专业)冫15%,理工农医类专业冫25%的要求,将培养计划理论课程及综合性课程中的实践学时筛选出来重新对照梳理,学校未来还将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实践课程建设,对于不达标的专业,进行培养计划及课程大纲修订,狠抓落实,抓好实践教学规范工作。

  

2020年以来,学校在教材工作的组织管理、制度建设、教材选用及审查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学校教材建设工作差距较大,个别教师选用的教材较陈旧,教材审核工作缺乏长效机制。为进一步加快前沿科技成果在课堂教学、教材建设中的使用,学校将全面落实全国教材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教材铸魂育人、关键支撑、固本培元、文化交流等功能和作用,牢牢把握教材建设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健全领导组织体系,成立相关部门负责全校教材建设工作的顶层设计,加强落实工作体系建设,建立长效机制,统筹全校资源推进教材工作,确保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到教材建设的各方面各环节。

  

上海交通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20-2021学年.pdf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