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落户上海
留学生上海落户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18321065021

当前位置:政策资讯 > 上海社保 > 博士点

博士点

栏目:上海社保 人气:0发表时间:2023-01-02

免费提供最新落户政策及一对一落户上海方案

留学生/应届生/非婚子女 落户上海咨询

落户上海咨询二维码  

  

1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法学)

  

5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经、法、哲)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点简介

  

上海财经大学已有近百年历史,现为教育部直属、国家“985”经济学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并进入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项目行列。

  

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一所经济管理学科为主,经、管、法、文、理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重点大学。学校设有经济学院、金融学院、人文学院、法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等16个教学单位,以及现代经济哲学研究中心、财经研究所等20多个科研机构。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统计学等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等5个博士后流动站,4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其中,国家学科目录内批准的学位授权点24个;1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36个本科专业。上财人铭记“厚德左边博学右边、经济匡时”之校训,励精图治,奋发进取,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数以万计的财经管理和相关专业人才。

  

上海财经大学现任党委书记丛树海教授、校长樊丽明教授。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成立于2000年9月,现已形成了包括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等多层次、高水平的学科培养体系。人文学院位于上海市杨浦区武东路100号,毗邻五角场城市副中心,周边复旦、同济等名校林立,具有优越的人文环境和丰厚的人文资源。依托财经大学深厚的经济学和管理学传统,人文学院重点锻造自身的应用文科特色。

  

人文学院现有经济哲学系、经济新闻系、经济社会系、中文系、政治系、历史系等8个教学系科,以及现代经济哲学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历史学研究所等11个研究机构。教师55名,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24人,博士生导师11人,具有博士后经历的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9人。人文学院科研实力雄厚,以国内知名学者张雄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为首,形成了一支颇具特色的强大的科研梯队。近年来,全院教师在《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哲学研究》、《社会学研究》、《文学评论》、《历史研究》、《哲学动态》、《文学遗产》、《学术月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家级权威报刊上发表论文100篇以上;在各类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100余篇;出版专著100余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级、省市级哲学社会科学课题30余项。

  

人文学院现有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1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哲学(经济学类)等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等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科技哲学、伦理学、经济哲学、社会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新闻学、传播学、专门史等11个硕士点;经济新闻、经济社会学、对外汉语等3个本科专业,在读本科生400余名;在读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170余人。未来5年内,学院力争在全校范围内再推出50门人文选修课程,并在多个硕士点建成的基础上,筹建人文学科系列博士点。详情查看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点

  

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致力于研究经济全球化所涌现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涌现的货币、资本、财富等重大现实问题,既保持哲学特有的思辨传统,又注重经济学实证分析方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经济学相贯通的研究创新平台。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经济哲学系现有教师20人,享受国务院有特殊贡献津贴的专家共3人,国家二级教授2人,博士生导师10人,副教授5名,已获博士学位的15人。拥有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点。是国内哲学学科颇具特色的学术研究重镇之一。自2004年起先后主办极具反响的国内货币哲学高级研讨会、资本哲学高级研讨会、财富哲学高级研讨会等。该系首席专家参加中央十七大报告前期调研及专项研究工作,同时主持哲学社会科学国家重大项目课题研究。部分学科带头人是国家学科评审、课题评审通讯专家、上海市学科评议组成员,参与多级政府智囊决策活动。若干重大实践创新项目直接受到中央有关领导的批示和表扬,一些社会重大调研项目成果为百余家媒体争相报道,部分学科带头人多次接受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解放日报》等权威媒体专访。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和《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9篇。出版学术专著37部,教材19部。主持承担国家级课题15项,其中国家重大项目课题1项。主持省部级课题22项。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项、省部级以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30余项。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有的赴海外常左边青藤右边高校做专业研究员;有的成为企业界金融界CEO;或者成为中央及省市级机关高层岗位的公务员;或者成为国内知名大学崭露头角的中青年学者。在毕业生中,已经有8人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发表一级A类论文6篇,一级B类论文8篇,在国家一级出版社出版论著4部。

  

本专业每年计划招收7~8名博士研究生,学制三年,在读博士生均可享受可观的奖学金及其他形式的奖助金,并可获得海外留学深造机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负责人:张雄教授

  

电子邮箱:

  

地址:上海市国定路777号邮编:

  

联系人:倪剑青博士电话:021-

  

张雄教授(男?复旦大学哲学博士)

  

张雄,国家二级教授、国务院有特殊贡献的专家津贴享受者、博士生导师、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首席专家,中国应用哲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哲学动态》、《马克思主义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权威报刊发表论文60余篇,《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6篇,核心期刊100余篇。主持国家重大项目课题1项、一般性课题1项、上海市课题4项。获“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上海市育才奖”、校“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教书育人标兵”、“科研标兵”等称号。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项;上海市优秀学术成果一、二、三等奖8项;接受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专访。

  

代表性论著: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上的论文《财富幻象:金融危机的精神现象学解读》(2010年第10期)、《货币幻象:马克思历史哲学解读》(2004年第4期)、《经济个人主义的哲学分析》(中文版1999年第2期,英文版2000年第4期)、《习俗与市场》(中文版1996年第5期,英文版1998年第2期)等;发表在《哲学研究》上的论文《社会发展的重要视域:历史转折的文化动因探析》(2009年第12期)、《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初探》(2008年第11期)《现代性的后果:从主体性哲学到主体性资本》(2006年第10期)、《现代性逻辑预设何以生成》(2006年第1期)、《西方传统经济学理论方法的哲学审视》(1996年第5期)等,专著《创新:在历史与未来之间》(商务印书馆,2010)、《历史转折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市场经济中的非理性世界》(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5)、《经济哲学:从历史哲学向经济哲学的跨越》(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等;主编《中国经济哲学评论-2004货币哲学卷》、《中国经济哲学评论-2006资本哲学卷》、《中国经济哲学评论-2010财富哲学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分别出版于2005、2007、2012年)等。

  

张雄教授在国内学术界较早提出一系列颇具影响的学术创新观点,包括:唯物史观与汤因比史学方法比较研究;忧患意识论;历史转折论;重视非理性与经济理论的关联;习俗与市场的辩证批判;主体性哲学与主体性资本的双向批判;经济学的哲学传统;现代性逻辑预设的哲学查审;马克思关于货币幻象的哲学思考;货币化生存世界的哲学批判;对拜物逻辑的批判:马克思与波德里亚比较研究等。

  

鲁品越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硕士)

  

鲁品越,国家二级教授、国务院有特殊贡献的专家津贴享受者、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财经大学重点研究基地——现代经济哲学研究中心主任,人文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博士点通讯评审专家,上海财经大学首届科研标兵。获上海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第六届邓小平理论二等奖、国家教委高教理论战线优秀成果奖、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项(在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2项,上海市与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多项。

  

鲁品越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实践概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产业结构变迁与世界秩序重建》、《生产关系理论的当代重构》、《反热寂论与可持续发展》、《实践概念对物质观的变革与建设》、《主体建构与能动反映》、《资本论的系统思想及其对我们的启示》等论文12篇,在《哲学研究》发表《哲学主题的历史变迁与当代转向》、《剩余劳动与唯物史观的理论重建》、《资本逻辑与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趋向》等论文10余篇,核心期刊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有:《深层生成论:自然科学的新哲学境界》(人民出版社,2010年,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文库)、《资本逻辑与当代现实》(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中国未来之路--信息化进程在中国》(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社会组织学原理与中国体制改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

  

马钦荣教授(华东师大哲学硕士)

  

马钦荣教授,国务院有特殊贡献的专家津贴享受者、博士生导师。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上海市逻辑学会会长。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主要学术领域:形式逻辑、西方逻辑史。独立或参与完成论著二十余篇(本)。主持上海市课题1项,上海市教委项目2项。获得上海市优秀教育成果二等奖3项,主要代表作:《概念论》《哲学大辞典》、《逻辑学引论》《逻辑哲学与哲学逻辑》等。

  

卜祥记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博士)

  

卜祥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理论经济学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早期哲学思想、经济哲学思想史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中、英文版)、《哲学研究》、《哲学动态》、《学术月刊》等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主编参编教材4部。获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上海市优秀著作三等奖1项。承担科研项目12项,其中参与国家重点课题2项、省厅课题3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在研),主持完成省厅课题1项。代表性论著:《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资本论>当代性诠释的哲学视角》、《哲学的在场性与经济学的思辨》、《马克思经济批判的哲学境域》等。

  

马拥军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博士)

  

马拥军,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2部。曾获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参加国家课题5项,主持省部级课题5项。主要研究方向: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主要代表作:《生活哲学的对象和方法》、《评对恩格斯哲学的三大误解》、《财富的含义与种类》、《实践与运用概念的艺术》等论文,《走近马克思》、《历史哲学》等著作。兼任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理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

  

范宝舟教授(武汉大学哲学博士)

  

范宝舟,教授,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2003年、2005年、2008年先后三次获得“校级嘉奖”。2009年荣获“上海市育才奖”。2010年评选为上海财经大学第六届“我心目中的好老师”。2010年获“申银万国奖教金”优秀奖。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1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在研)、教育部社科基金1项(在研)。获上海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征文活动二等奖1项。代表性论著有:《财富幻象:马克思的历史哲学解读》、《货币与社会交往》、《论知识的意义及其实现机制》、专著《论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二、经济哲学专业博士点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哲学专业博士点,是在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的、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二级学科博士点,是国内经济学界唯一的哲学与经济学交叉研究的博士点。2002年正式开始招生,授予经济学博士学位。本专业的特色在于:遵循当今国际学术界把哲学、社会学和经济学(PPE)辩证结合起来的研究路径,从人的生命存在、社会结构关系、人性等视角探讨当下中国的货币、资本、财富、消费等现实问题,从更为广阔的视野解读当下中国的经济社会现实问题;着力于经济学理论的深度发微,挖掘经济现象背后所蕴含的实存世界的深厚根基,着力于哲学思想的形而下地延伸,深入到社会生活世界层面,解读当今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系列图景;打破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的“一总三分”的研究体系,遵循马克思理论原生态的发展逻辑与历史特点,积极探索“两大发现”所汇聚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研究的新路径,焕发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生命活力,从而辐射及丰富了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哲学专业博士点研究团队拥有国内经济哲学研究的知名学者和专家,现有教授5名,副教授6名,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13名,发表了一系列上乘的科研成果。先后在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论文17篇,在《哲学研究》发表论文26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理论版发表文章17篇,在《哲学动态》发表论文30篇,在《学术月刊》发表论文17篇,《新华文摘》转载论文20篇,在其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40余部,教材10余部。主持承担国家级课题15项,其中国家重大项目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20余项。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项、省部级以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30项。经过多年努力,上海财经大学已成为国内经济哲学研究的学术重镇。在国内经济学界、哲学界拥有较高的知名度。

  

本博士点2002年开始招生,每年计划招收5~6名博士研究生,学制三年。实行导师对学生学习经费资助制及奖学金制度。本博士点以我校理论经济学博士点、应用经济学博士点、管理学博士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博士点以及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哲学博士后流动站为依托,培养出一大批适于从事国家公务员、高校教师、科研院所研究、出版社编辑、企业高级管理等岗位的毕业生。早期毕业生已成为政界、学界、商界精英,并开始回报母校的培育之恩。

  

本学科点实力雄厚,国内首屈一指,就业前景尤其看好,热诚欢迎报考。

  

经济哲学专业负责人:张雄教授

  

电子邮箱:

  

校址:上海市国定路777号邮编:

  

联系人:倪剑青博士电话:021-

  

张雄教授(男?复旦大学哲学博士)

  

张雄,国家二级教授、国务院有特殊贡献的专家津贴享受者、博士生导师,中国应用哲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获“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上海市育才奖”、校“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教书育人标兵”、“科研标兵”等称号。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项;上海市优秀学术成果一、二、三等奖8项;接受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专访。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哲学动态》、《马克思主义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权威报刊发表论文60篇,《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6篇,核心期刊100余篇。主持国家重大项目课题1项、一般性课题1项、上海市课题4项。

  

代表性论著有:《财富幻象:金融危机的精神现象学解读》(《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10期)、《货币幻象:马克思历史哲学解读》(《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经济个人主义的哲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中文版,1999年第2期,英文版2000年第4期)、《习俗与市场》(《中国社会科学》中文版1996年第5期,英文版1998年第2期)、《现代性的后果:从主体性哲学到主体性资本》(《哲学研究》2006年第10期)、《现代性逻辑预设何以生成》(《哲学研究》2006年第1期)、《西方传统经济学理论方法的哲学审视》(《哲学研究》1996年第5期)等,专著《创新:在历史与未来之间》(商务印书馆,2010)、《历史转折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市场经济中的非理性世界》(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5)、《经济哲学:从历史哲学向经济哲学的跨越》(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等;主编《中国经济哲学评论-2004货币哲学卷》、《中国经济哲学评论-2006资本哲学卷》、《中国经济哲学评论-2010财富哲学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007年、2011年)。

  

张雄教授在国内学术界较早提出一系列颇具影响的学术创新观点,包括:经济学的哲学传统;习俗与市场的辩证批判;主体性哲学与主体性资本的双向批判;现代性逻辑预设的哲学查审;马克思关于货币幻象的哲学思考;货币化生存世界的哲学批判;对拜物逻辑的批判:马克思与波德里亚比较研究;忧患意识论;历史转折论;非理性与经济理论等。

  

徐大建教授(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

  

徐大建,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哲学硕士,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目前主要从事经济哲学和西方哲学研究。1987至1989年获包玉刚先生赞助的中英友好奖学金,在英格兰的牛津和北爱尔兰的女王大学做访问学者。现任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哲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伦理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财经大学现代经济哲学研究中心教授,中国伦理学会理事。发表论文“资本的运营与伦理限制”(《哲学研究》)等40余篇,著作《市场经济与企业伦理论纲》等3部,译著《心的概念》(商务印书馆)等10余种。曾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郝云教授(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

  

郝云,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硕士,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经济伦理学会理事、上海市伦理学会理事。主要从事经济伦理、企业伦理研究。2001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和本特利大学(BentleyUnivercity)经济伦理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伦理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出版《利益理论比较研究》等专著2部、译著1部(合译)、副主编多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在研)、省部级课题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省部及项目多项。获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开设经济伦理学、中外伦理思想史专题、现代伦理学、金融伦理学以及利益理论与伦理问题研究(博士生课程)等研究生课程。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特色及优势:侧重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基础研究。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思想研究;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在机制研究;科学发展观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粹、当代国内外先进文化研究。尤其是注重理论基础研究所关涉到的当下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经济全球化所涌现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由货币、资本、财富等引发的思想意识形态问题研究,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研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涌现的货币、资本、财富等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相契合,形成追求马克思主义“知行合一”的理论研究新范式。

  

主要研究内容:(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2)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中国的传播、运用、丰富和发展;(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务的提出和科学内涵;(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特征、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6)党的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理论前沿问题等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博士点指导教师有:张彦教授、章忠民教授、马拥军教授。

  

本博士点每年计划招收5~6名博士研究生,学制三年。本博士点培养出一大批适于从事国家公务员、高校教师、科研院所研究、出版社编辑、企业高级管理等岗位的毕业生。本博士点专业强势,实力雄厚,就业前景良好,竭诚欢迎报考。

  

张彦教授(男?南京大学哲学硕士)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张彦教授,中国社会学会理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复杂性科学与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市社会学会常务理事等职。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及上海市和江苏省社科优秀成果二、三等奖6项。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部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多项。主要代表作有:《系统自组织概论》、《科学价值系统论》、《论系统发展的一般条件》、《论系统的目的与控制》、《论质变的渐进方式和高级方式》、《西方经济学基础的重构》、《计算机犯罪的多因素分析和犯罪社会学的发展》、《论网络空间的精神治理与青少年网德教育》、《论科学规范结构的重构》等。

  

章忠民教授(男?武汉大学哲学博士)

  

研究方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章忠民教授,哲学博士,哲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主要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复旦学报》、《学术月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先后承担完成省市级课题3项,获省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曾多次荣获校优秀共产党员、校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并获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申银万国奖教金一项。

  

马拥军教授(男?复旦大学哲学博士)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形态研究

  

马拥军教授,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理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学术月刊》、《教学与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近20篇,其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哲学年鉴》等转载和介绍。参与完成国家级重点课题一项、一般性课题5项,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5项。获省部级科研奖9项。研究方向集中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等。代表性作:论文《生活哲学的对象和方法》、《评对恩格斯哲学的三大误解》、《财富的含义与种类》、《实践与运用概念的艺术》等,著作《走近马克思》(与陈学明合著,东方出版社,2002)、《历史哲学》等。

  

更多资讯→

  

联系人:郝云联系电话:021-

  

倪剑青联系电话:021-

  

通讯地址:上海市杨浦区武东路100号同新楼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部

  

邮政编码:

  

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博士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学科特色和优势:在理论上注重构建马克思“两大发现”当代意义的研究平台,实践上注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大现实问题的调查研究,教育教学上注重创新财经类院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训导的新模式。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与《资本论》的当代意义研究相契合,形成具有财经类院校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创新平台。学科特色集中于三方面:第一,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组成部分有机结合的研究为基础,通过揭示其内在逻辑联系,进一步研究三个组成部分中的一以贯之的理论,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第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评析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社会思潮,进一步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科学性。第三,对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思考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创新。

  

研究内容包括:(1)《资本论》与唯物史观的内在关联研究;(2)《资本论》的经济哲学方法研究;(3)唯物辩证法的社会本体论意义研究;(4)社会历史辩证法研究;(5)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西方社会发展理论的比较;(6)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批判及其对新社会形态的构建;(7)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现当代中国社会发展;(8)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国社会转型问题研究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博士点指导教师有:鲁品越教授、卜祥记教授。

  

本博士点每年计划招收2~3名博士研究生,学制三年。本博士点培养出一大批适于从事国家公务员、高校教师、科研院所研究、出版社编辑、企业高级管理等岗位的毕业生。本博士点专业强势,实力雄厚,就业前景良好,竭诚欢迎报考。

  

鲁品越教授(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硕士)

  

研究方向:当代资本主义研究

  

鲁品越,国务院有特殊贡献的专家津贴享受者、国家二级教授。现任上海财经大学重点研究基地——现代经济哲学研究中心主任、人文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博士点通讯评审专家,上海财经大学首届科研标兵。获上海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第六届邓小平理论二等奖、国家教委高教理论战线优秀成果奖、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2项,上海市与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多项。代表作有:《资本逻辑与当代现实》、《资本与现代性的生成》、《剩余劳动与唯物史观理论建构》等。

  

卜祥记教授(男?复旦大学哲学博士)

  

研究方向: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当代性研究

  

卜祥记教授,哲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理论经济学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早期哲学思想、经济哲学思想史研究。出版学术专著3部,主编参编教材4部,在《中国社会科学》(中、英文版)、《哲学研究》、《哲学动态》、《学术月刊》等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获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上海市优秀著作三等奖1项。承担科研项目12项,其中参与国家重点课题2项、省厅课题3项,主持完成省厅课题1项。主要代表作:《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资本论>当代性诠释的哲学视角》、《哲学的在场性与经济学的思辨》、《马克思经济批判的哲学境域》等。

  

更多资讯→

  

联系人:郝云联系电话:021-

  

倪剑青联系电话:021-

  

通讯地址:上海市杨浦区武东路100号同新楼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部

  

邮政编码:

  

五、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博士点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注重将唯物史观研究与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历史进程探析结合起来。学科特色和优势在于:第一,在探究中国近现代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中国近代以来的民族民主革命和国家现代化的历史,在全方位的分析和比较中阐明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第二,从历史和理论相结合的角度,深入开展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经验研究,深入开展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研究,深刻认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研究内容包括:1、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的研究;2、探讨儒家思想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之间既冲突又融和的辩证关系,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无可替代的领导作用;3、进行中国现代化与世界各国现代化比较研究,在借鉴它国经验的基础上,注重中国特色的价值定位。4、开展中国近现代历史规律、中国发展模式、中国道路与中国经验等方面的研究。5、改革开放的必然性、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及其历史意义;6、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正确分析和评价重大历史问题。

  

博士点指导教师:徐国利教授、王志明教授。

  

本博士点每年计划招收2~3名博士研究生,学制三年。本博士点培养出一大批适于从事国家公务员、高校教师、科研院所研究、出版社编辑、企业高级管理等岗位的毕业生。本博士点专业强势,实力雄厚,就业前景良好,竭诚欢迎报考。

  

本学科现有教师10人,教授4人,副教授5人,讲师4人。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学术月刊》、《清史研究》、《史学月刊》和海外重要学术刊物《鹅湖》(台)、《中国史研究》(韩)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0余部,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15项,获省部级科研奖14项。获“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称号4人次,“教书育人标兵”提名奖1人次。

  

更多资讯→

  

徐国利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学博士)

  

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化与文化思想研究

  

徐国利:1966年5月生,男,安徽祁门人。1987年6月,获安徽大学历史学学士学位,1990年6月,获南京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2000年6月,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博士学位。1990年-2015年在安徽大学工作,1999年晋升副教授;2003年晋升教授,历史系和哲学系博士生导师。现为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历史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社会学术任职主要有中国现代史学会理事,中国现代口述史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陈独秀研究会秘书长等职。先后到美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台湾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等参加国际学术交流。

  

研究方向主要为中国文化思想史、史学史及史学理论、徽学等。先后独著和合著学术专著7部,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中国现代史》、《明清史》和《教育史》等全文转载12篇。获省部级社科一等奖1项(重要参与者),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3项;参与国家级项目和教育部项目3项;主持省级教研项目和省级精品课2项。

  

王志明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

  

研究方向:主要为清代政治制度史

  

王志明,安徽枞阳人,1983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先后在该系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曾在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出版系、上海宝钢集团公司教育委员会、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任教,现任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出版专著《雍正朝官僚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联系人:郝云联系电话:021-

  

倪剑青联系电话:021-

  

通讯地址:上海市杨浦区武东路100号同新楼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部

  

邮政编码: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档

相关文档